设计灵感源自场地独特的体验:校园四面环山,从隧道进入,豁然开朗。方案追求与自然和城市最大限度的和谐共生:建筑布局是错落有序的,依山就势,缓缓展开;建筑体量是谦逊质朴的,掩映在山林间,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;与城市的边界是开放友好的,不遮挡周边观山视线,邀请公众共享参与。
在这座大隐于市的学术桃源中,师生们既能自由的向内求索,从自然中汲取学术灵感;也能积极的向外探寻,从城市和产业的创新生态中获得能量。
规划结构清晰高效,教研区作为校园的核心,位于中心平坦地块;教师生活区“缤纷园“及学生生活区“落英园”分列东西两侧,依山而建。公共景观轴串联三区,打开东西向视野。结合天津大学老校区的网格肌理,布置慢行系统,营造宜人尺度。化整为零具有如下优势:首先是灵活度高,可弹性运营;其次是模块化,适应学科高速发展带来的可能调整;再次是建筑可以依山就势布置,场地内土方平衡;最后是建设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加可控。
新工科教育需要怎样的空间,才能刺激源源不断的创新?基于新工科教育模式,学术组团是集中和高度联系的,最大限度激发交流。产学研用房,项目制教学单元,共享平台编织成一个创新矩阵。位于中央庭院的学术市集中,各种教研场景间没有界限,互为启发。
基于场地的自然基底和校园绿色发展路径,对国内外高校进行充分调研后,提出了两步策略:建成时满足近零碳校园设计要求;学生活动中心作为零碳或负碳先行试点,提供经验和数据积累。

图书馆
设计提取两校的共同记忆点:水系,公共轴线,本土植被,同时抽象岭南园林的景观元素,转译为现代学术空间:如学术市集的下沉庭院,生态水岸的湿地与剧场,生活区的水院与遮阳连廊等。

校园西北角鸟瞰

借鉴传统岭南居住智慧,将“冷巷,理水,天井,风廊”等布局手法运用于建筑布局,为零碳校园奠定坚实基础。


校园与场地的关系浑然天成,没有过多雕琢痕迹。校园的空间魅力不依赖于某一个标志性建筑,而是来自精密井然的整体序列,重重院落的起承转合,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。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作为一个整体,在山水间怡然自得,在深圳这座世界级创新都市中生生不息。

学生生活区

学术市集

设计总负责人:Martin Henn, Georg Pichler主要设计团队:杨雅茜,Armin Nemati, 何佩瑶,袁雅男,窦博煜,冯凡,范嘉荧,吴桐雨,王胤,徐雷,谢天,张琬仪,吴姝黎,徐静悦设计团队(建筑+景观):李媛琴、张瀚宇、张栋、王楚、李木森、周林鹏、陈疏桐、王奇、钟蕾 、吴鑫昊 、卢子艺 零碳设计:奥雅纳工程咨询(上海)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